为积极落实学校关于实施本科生“双导师”制的要求,进一步提高我院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质量,2025年4月27日下午,“人文教育学院社会工作专业校外导师聘任仪式暨医务社会工作主题讲座”在金山校区国际交流中心多功能厅隆重举行。学校教务处副处长肖云峰、人文教育学院领导班子、社会工作专业校外导师、社会工作专业全体教师、实践基地医务社工、社会工作专业全体同学参加了本次活动。

活动伊始,温国政院长进行致辞。温院长向各位来宾的到来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我院发展的学校领导和社会各界朋友致以最诚挚的感谢!他指出,此次校外导师聘任,是人文教育学院深化产教融合、强化实践育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他希望各位导师要做学生实践的“引路人”、做专业发展的“智囊团”、做人文精神的“传播者”、让导师的实践资源与学院的教学资源深度融合,共同谱写内蒙古医科大学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的新篇章!
随后,我院21级社会工作专业赵月珽、韩永新、胡佳慧、刘凤娇等4名实习学生代表依次上台,分享了个人的实习经历与实践感悟。他们表示,分享近四个月的专业实习,大家进一步将课堂所学融入了实践,更深刻认识和感受到了社会工作专业的独特魅力,不仅拓展了专业知识,提高了专业认同,个人能力也在实习中得到了提升。

我院副书记、副院长石海英宣读了校外导师聘任名单,教务处肖云峰副处长、温国政院长为校外导师颁发聘书。此次聘任的校外导师队伍覆盖面广、代表性强,既有来自区外的优秀专家,也有来区内社工行业的领军人物,导师队伍覆盖了内蒙古自治区的10个盟市,涵盖医院、养老院、社会工作机构等多个领域。

社会工作专业校外导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社会工作部主任、内蒙古医院协会医务社会工作管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陆俪平代表校外导师发言。陆主任对此次活动的成功举办向学院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学院的信任致以诚挚的感谢!同时表示,期待未来与我院深化合作,以专业之力、情怀之心,助力每一位学生成长为有温度、有担当的社会工作者,共同为内蒙古社会工作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我院党总支书记孙利军做了总结讲话。孙书记向本次受聘的全体校外导师致以真挚的祝贺,向为本次活动辛勤筹备的师生表示问候。他指出,本次活动意义深远,不仅是我院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又一重要举措,更是推动社会工作专业扎根实践、服务社会的生动实践,坚信各位校外导师的加入必将会为我院培养“懂理论、会实践、有情怀”的社会工作人才提供更加坚实保障。
聘任仪式后,我院特邀心理学博士后、护理学博士、副主任护师,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护理部副主任王东阳,做了题为《护理-社工-家政MDT慢病健康管理系统的临床应用》的专题讲座。讲座中,王老师首先介绍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的基本概况与发展历程,并从四个维度详细阐述医务社工医教研训基地建设情况。随后,他从专业视角切入,讲解慢性病概念与现状,引出“主动健康”理念,明确社会工作者在项目中的角色定位,并通过实际病历信息展示治疗流程,强调社会工作者需多维度关注患者健康。讲座尾声,两名学生结合专业知识提问,王老师逐一进行专业解答。

本次活动通过实习经验分享、校外导师聘任和专题讲座三个维度,不仅实现了校内校外医疗、教育、公益等多领域资源的有机整合,更在医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培养“专业能力扎实、实践方向聚焦、人文情怀深厚”的社会工作人才提供了示范样本。下一步,我院将持续深化产教融合,完善“校-医-社”协同育人机制,努力打造以医务社会工作为方向的、具有内蒙古医科大学特色的社会工作人才培养高地,为服务健康中国战略和自治区社会发展输送更多高素质专业人才。